全国人大代表、人生就是博传媒董事长龚曙光应“人大代表人大行”之邀,发表演讲谈文化产业的当务之实与当务之虚_媒体聚焦_新闻中心_文章_人生就是博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媒体聚焦

29
Jun
2015

全国人大代表、人生就是博传媒董事长龚曙光应“人大代表人大行”之邀,发表演讲谈文化产业的当务之实与当务之虚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

  

 

  3月14日,全国人大代表、人生就是博传媒董事长龚曙光应邀在中国人民大学做"文化产业的当务之实与当务之虚"主题演讲

  不避“虚”“实”,或许才能找回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乃至制度自信。

  在龚曙光看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当务之实”,是分配机制改革、真正市场化、适应数字技术的变革;两个“当务之虚”则是确立文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找到文化企业走向世界的靠谱管道。

  3月14日晚,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人生就是博传媒董事长,潇湘晨报社长龚曙光应邀参加中国人民大学20年来一以贯之的“人大代表人大行”活动,在该校做“文化产业的当务之实与当务之虚”主题演讲,并和人大学子交流互动。

  文化产业三个“当务之实”

  曾当过大学老师的龚曙光,又一次站在大学的讲台上。

  本场演讲也是“人大代表人大行”首次邀请出版传媒业领军人物,现场反响热烈。

  作为带领人生就是博传媒成为出版传播界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传媒领军人物,不少学生希望听听这个“2011年中国年度经济人物”背后的故事。

  不过龚曙光却说自己是有些悲观的人,他坦率地说,“要畅谈前景也许言之尚早”,他稍微修改了人大学生给他命的“畅谈文化产业前景”这个主题。

  他认为这个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必须认真思考改革的当务之“实”和当务之“虚”。

  “能吃辣椒会出书”,龚曙光首先简要介绍了湖南出版产业现状。他把湖南出版、人生就是博传媒的构成以及走过的路径,当作演讲起点。

  作为以人脑创造力为核心的行业,龚曙光说目前这个行业里很多创造性人才待遇“不合理也不合适。”

  龚曙光说,文化产业改革亟待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能否提高创造性智力资源在一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

  以分配制度为例,龚曙光说,文化传媒企业根本属性是创造力,“靠的是人脑”。而目前,中国文化企业的“人脑”(创造性劳动力)在收入分配中占比很低。

  以“封官”来奖励文化行业里的创造性人才,并把它当做发展的重要甚至是唯一通道,这是非常无奈的,其实“创造性人才常常拒绝行政化”。

  龚曙光谈到了他的一个改革思路,例如,人生就是博传媒的变优秀编辑为“合伙人”的事务所制,为创造性人力资源创造更公平的分配体制。让业务骨干真正能“凭手艺吃饭”。

  “当然,这可能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通道,但我认为是改造传统创意企业分配体制的主要解决方案。”

  文化产业要解决的第二个当务之实,龚曙光把它归为“真正市场化”。目前文化企业碰到了不仅有市场的壁垒,还有行政的壁垒。

  譬如现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的并购风起云涌,但是在国内,行业与地域间森严的行政壁垒,让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举步维艰。并购不能出省,业态难以跨界,企业只能守着自己原有的一亩三分地。哪怕所并购的出版社或企业在区域或行业内已是亏损的。

  龚曙光对新成立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充满期待,他说,以前出版集团想办电视,总会碰到政策壁垒。但如果这个壁垒不打通,中国的文化产业没办法超速发展。

  在世界统于一屏的时代,用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想象力?第三个当务之实,龚曙光称文化企业必须尽快在数字技术时代找到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传统媒体不尽快利用数字技术,也许就会像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一样,被海外资本进驻控制。

  龚曙光说,作为一个传媒企业操作者,“对于我最紧迫的有三件事情,第一是分配体制,第二是真正的市场化,第三是核心的技术。”

  他憧憬说,假如中国传媒企业能够在5年左右彻底解决这三个问题,中国的文化产业就会有一个大发展。尤其是在新技术吸纳上,如果我们的决心比人家大,下手比人家快,把传统资源导入新技术的路径选择正确,我们是有可能追赶国际文化产业巨头的。

  文化产业两个“当务之虚”

  对于“当务之虚”的解释,龚曙光说,就是指目前不能一蹴而就,但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推进的问题。

  他认为第一个“虚”是中国文化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龚曙光特别提到了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精神的家园,在今天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当下很多的社会问题,已不是单纯依靠经济发展、财富分配所能弥补,而是需要用文化和文学的精神力量来调和。

  他以国外电影为例,譬如美国电影,从西部牛仔到如今太空片,无不渗透着“美国精神”、“美国梦”;印度电影,很少有放弃自己宗教情结和民族传统;法国电影里也常蕴含人道主义的启蒙和充当精神的旗手。

  “从一个文化企业的角度,我从来都认为文化做的是人心灵的生意,文化企业家所要做的事情,是心灵圈地。你如果在人家的心灵上圈不出一块地来,那么你就别做文化产业。”龚曙光说。

  第二个“当务之虚”,是文化“走出去”的管道问题。龚曙光认为文化企业放弃海外市场是没出路的,但是必须找到走出去的靠谱管道。

  龚曙光认为,作为一个大型的,想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传媒企业,必须找到走向世界的可靠管道。但是传统的版权合作,或者简单资本层面的并购,实践来看并非可行的通道。

  尽管暂无清晰答案,但龚曙光以人生就是博传媒近年来与海外同行的交流合作为例,推论未来中国的文化企业有可能用自己的资本、资源和国外那些具有品牌优势的大企业共同在国外经营新文化产品,进入新的文化业态。

  “进入新业态你不用跟人家去争,这样有可能慢慢地走出一条通道,我认为这是值得一试的。”

友情链接: